縣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思考
摘 要:當今世界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本文基于縣域視角,選擇具有產業特色的工業大縣(市、區)——浙江省東陽市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空間和路徑,構建具有東陽特色的特色產業體系,并研究產業發展路徑,對全市數字經濟發展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東陽;數字經濟;縣域經濟;產業;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正在深刻改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憑借塊狀經濟集聚優勢,浙江省東陽市形成了以磁性電子、先進裝備、木雕·紅木家具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獲得“中國磁都”“世界木雕之都”“中國紅木家具之都”等榮譽稱號。本文基于縣域視角,著力構建具有東陽特色的特色產業體系,對于數字經濟發展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數字經濟發展優勢
(一)產業發展新優勢逐步顯現。
近年來,東陽市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加快,涌現了一批發展效益好、利潤高的優秀企業,產業正在迅速崛起。在新材料領域,從2019年、2020年營業收入增幅來看,新納科技材料、朋誠科技、新納陶瓷等企業實現超30%增長。在生物醫藥領域,2015~2020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高達23.7%,稅收年均增速達69.95%;同時,東陽市引進吸收了微度醫療器械、千芝雅健康產業園等一批發展前景良好的大健康領域項目。
(二)數字經濟新優勢初步形成。
東陽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決策部署,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初步建成高度集聚、領跑全國的先進磁性材料和數字影視文化“一硬一軟”產業基地,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東陽發展的新動能。2021年,東陽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高于全省水平6個百分點。東陽市編制了《東陽市數字經濟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力爭五年內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速保持10%以上。
(三)交通配套新優勢正在打造。
“十四五”期間,東陽處于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大配套、大完善的關鍵時期。杭溫高鐵、金義東輕軌、金甬鐵路、義東高速等“三鐵一高”將會建成通車,市域內高速將實現閉環,G315國道、S351省道和一批縣道鄉道延伸改造工程將建成完工,市域內所有公路將實現聯網,與周邊縣市相連道路全面打通,將形成陸空齊全、公鐵完備、內聯外暢的交通體系和“10-20-45”交通時空圈,將著力提升東陽工業發展環境。
(四)高等教育新優勢正在集聚。
東陽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擁有“千名博士匯一市、萬位教授同故鄉”的美譽?!笆奈濉逼陂g是東陽打造縣(市)級高等教育高地,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均衡發展的關鍵時期。東陽正在籌劃溫醫大東陽校區、橫店電影學院建設,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已成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發揮東陽高等教育優勢、東陽籍人才優勢正當其時。
二、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空間
本文選擇金義都市圈、浙江省17個強縣市區、長三角“1+8”城市群、全國百強縣中的城市作為對標,開展東陽市的短板研究。本研究依據原則如下:城市GDP體量相當(秀洲、嘉善、玉環的GDP總量約在600億元)、處于金義都市圈(義烏、蘭溪、武義、永康、磐安、浦江、金東、婺城、龍游、縉云均處于金義都市區)、發展勢頭相對較好(溫嶺、瑞安、平湖、海寧、上虞等是浙江省17個強縣市區之一)、處于長三角“1+8”城市群(江陰、張家港、肥西等長三角城市),選擇了21個城市與東陽進行對比,總結得出存在以下方面的短板。
研究得出,2020年東陽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72.85億元,約為江陰的1/10、嘉善的1/2,總體規??偭科?,產業鏈式發展規模效應有待發揮。質量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2020年東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率為5.1%,在21個縣市區中排名第13位。
三、縣域數字經濟產業結構
(一)構建“5+5+5”特色產業結構。
根據產業發展基礎,“十四五”期間東陽市著力培育磁性電子、機械裝備、醫藥化工、針織服裝、木雕·紅木家具五大優勢產業,培育發展通用航空、現代建筑、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新興產業,持續發展金銀絲、箱包、漁具、縫配、塑料塑膠等五大特色塊狀產業,構建“5+5+5”特色產業結構。
(二)瞄準三大前沿產業。
瞄準世界科技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前沿,立足東陽產業基礎,順應市場需求升級趨勢,聚焦重點戰略,集聚關鍵要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打造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的產業鏈,建設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現代制造業體系。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依托東陽數字經濟發展優勢,鼓勵突破集成電路自主芯片核心關鍵技術,加快特種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制造一體化發展,布局高端存儲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產業,構建較為完善的“芯片-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發展新一代光通信寬帶、下一代互聯網(IPv6)、第五代移動通信(5G)、寬帶無線接入、應急通信、量子通信、智能計算服務器及云存儲等系統設備、終端及關鍵配套件。大力培育發展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柔性電子、超高清視頻等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智能手機、可穿戴產品、新型顯示、智能視聽、智能家居等智能終端產品及應用系統。加快發展以工業軟件為核心的嵌入式產品及物聯網系統,提高其在通信、工業控制、數控裝備、儀器儀表、信息家電等領域的普及應用水平,重點發展汽車電子、海洋電子、金融電子、醫療電子、能源電子、裝備電子及北斗導航等應用電子產業。
2、機器人與智能裝備。
依托聯宜電機等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突破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傳感器、高檔伺服電機、智能數控系統等關鍵技術。充分發揮工業信息工程公司的系統集成優勢,打造全國領先的機器人應用示范基地。加快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儀器儀表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制造與應用,形成智能紡機等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物流裝備、智能電力設備、現代農機裝備等產業在全國的領先優勢,積極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裝備、專用和特種制造裝備、智能成套裝備電子、智能可穿戴設備。
3、新能源汽車與現代交通裝備。
依托橫店東磁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行業等應用市場的契機,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乘用車、新型純電動汽車整車制造,努力突破高密度高可靠性動力電池、高效驅動電機系統、整車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提高汽車關鍵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比例,率先布局建設完善的充電設施網絡,探索建立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智慧交通生態體系。依托橫店機場,培育發展通用航空相關制造業,大力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發展整機及零部件制造,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產業基地。
四、產業發展路徑
(一)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現代建筑、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計劃,打造若干具有全省影響力的標志性產業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圍繞電子信息、影視產業等領域,著力形成一批新的產業增長點。構建產業發展生態系統,加強首臺套、首批次和首版次政策支持,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和技術標準引導,完善保險補償機制,構建國產首臺套產品大規模市場應用的生態系統。
(二)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
做強重點行業產業鏈,圍繞磁性電子與生物醫藥等金華市重點細分培育行業,制定出臺產業發展規劃。加大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力度,圍繞紅木家具、針織服裝、箱包、漁具、金銀絲、縫配、塑料塑膠等產業,以“智能+”為方向,加快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未來工廠”。培育多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磁性材料等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建設一批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更多平臺對接省“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支持磁性材料、光伏照明、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行業企業圍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需要建設一批企業級平臺,鼓勵東陽優云、創安管理等軟件、互聯網企業搭建區域級平臺。推進企業深度用云,推進大中型企業、工業上市企業并行推動業務上云、設備聯網上云、數據集成上云和深度用云,培育一批上云標桿;著力推動小微企業實現基礎資源上云和業務上云,逐步拓展云計算應用領域。全面建立分行業智能制造診斷服務技術支撐體系,通過政府補助為規上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一對一”個性化診斷服務。
(三)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加快企業在工業網絡、控制系統、管理軟件和數據平臺的縱向集成,推動一批工業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聚焦供應鏈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和信息增值服務等領域,培育一批有一定特色和示范效應的示范企業、示范項目和示范平臺。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轉型,支持木雕紅木、針織服裝、現代建筑、箱包、漁具等特色優勢產業企業開展網絡眾包、眾創設計和個性化定制等服務。推廣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導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產品質量全程追溯;以節能環保為導向,開展產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服務。
五、研究結論
本文以具有產業特色的工業大縣浙江省東陽市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在數字經濟產業方面發展的優勢和有待提升的空間,結合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提出在“十四五”期間東陽市應構建“5+5+5”特色產業結構,即著力培育五大優勢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和五大特色塊狀產業;同時,瞄準三大前沿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與現代交通裝備。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現代建筑、節能環保等領域,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圍繞磁性電子與生物醫藥等金華市重點細分培育行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從而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順利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龔月.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策略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2).
[2] 鄭麗,呂江林.數字經濟背景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以浙江省金華市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36).
[3] 林賽燕.加快數字經濟賦能“浙江制造”[J].今日浙江,2019(03).
[4] 蘭建平,黃學,胡勝蓉.浙江省“加快發展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2).
[5] 李騰,孫國強,崔格格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雙向聯動關系,產業網絡特征與數字經濟發展[J].產業經濟研究,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