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j1btr"><nobr id="j1btr"><meter id="j1btr"></meter></nobr></em>
<big id="j1btr"></big>

        <i id="j1btr"></i>

            <b id="j1btr"><dfn id="j1btr"></dfn></b>
            中國期刊網-投稿、查重、發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頁 > 學術論文 > 藝術論文 >

            藝術社會學視域下西方早期蕾絲時尚的建構與傳播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08 09:03:55

              摘    要:蕾絲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服飾元素和恒久服飾時尚的演繹者,從多個方面承載了各個時期社會價值、社會變革、社會審美的印跡,也影響了近代和現代蕾絲時尚的發展進程。文章運用藝術社會學、圖像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從宗教信仰的物化載體到“人性覺醒”的象征,以及歐洲宮廷生活與蕾絲文化的傳播與拓展兩方面,對西方早期蕾絲時尚的形成、傳播和發展歷史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西方早期蕾絲時尚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國度的起始、逆轉、輝煌,不僅取決于蕾絲紋樣及工藝的精妙華貴,更取決于統治階層炫耀財富及宮廷生活、時尚語境建構和傳播的需要。


              關鍵詞:西方;手工蕾絲;時尚建構;文化傳播;服飾紋樣;藝術社會學;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early Western lace fash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sociology


              YANG Qiuhu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henzhen Polytechnic


              Abstract:Lace originated in Flanders in southwest Europe in the 14th century. From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6th century, lace decoration became a symbol of European royal family, aristocracy and power, and became popular in all classes of Europ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Baroque and Rococo art, lace fashion quickly swept across Europe and even the world, and has been popular until now. As a classic, romantic and special fashion clothing material, lace has been endowed with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fashion symbol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West. As an indispensable clothing element and the performer of permanent clothing fashion, it carries the imprint of social values, 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aesthetics in various periods from many aspects, and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and modern lace fashion. This research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rt sociology, iconology and philology, from the materialized carrier of religious belief to the symbol of "human awakening". And from the European court life and the spread and expansion of lace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spread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arly Western lace fash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rigination of Western lace in the 14th century was driven by stro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it was also the result of Flanders' superior overseas trade domination, prosperous textile trade and diversified urban culture. Lace fashion also experienced the enlightenment of Gothic sty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14th to the 18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given by Baroque style and Rococo style after the Renaissance. In the changes of lace patterns, the use of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ddition to religious concep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rtistic trends and other major social factors, the desire for power of princes and nobles and the pursuit of court luxury life have also become the decisiv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ce fashion. In terms of the early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history and even the world's clothing development history, lace, as an indispensable clothing element and the interpreter of eternal clothing fashion, not only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urt and noble clothing fashion, but also carried the imprint of social values, 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aesthetics at that time from many aspects, and al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lace fash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sociology, the beginning, reversal and brilliance of early Western lace fash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countries depend not only on the exquisite and luxurious lace patterns and techniques, but also on the needs of the ruling class to show off wealth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fashionable context of court life. As a kind of "the highest handicraft beyond time and labor" and "aristocratic fabric", lace sprang up, developed and became popular in the 14th to 18th centuries, and special use functions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were formed at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sociology, religious fanaticism, the fashion of royal palace aristocracy, the luxury and greed of court life and the symbol of hierarchy are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arly Western 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sociology, we can not only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eep social roots of lace germination, prevalence and dissemination, reveal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change rules between art creation activities and special social phenomena, expand the academic vision of early Western lace fashion, la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modern lace design, but also construct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modern lace design in China,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enlightenme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ce fashion with international trends.


              Keyword:


              Western; handmade lace; fashion construct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lothing patterns; sociology of art;


              蕾絲,由英文“Lace”音譯而來。它是利用多種線性材料通過不同交織、打結、纏繞工藝形成的網孔裝飾織物的總稱。早期西方有著不同形態和工藝技法的蕾絲織物存在,但被大眾認知的著名手工蕾絲,主要有弗蘭德斯地區的棒槌蕾絲和意大利威尼斯的針線蕾絲兩大體系,以及后來居上的法國六角網眼蕾絲。棒槌蕾絲起源于14世紀歐洲西南部的商業中心——弗蘭德斯,1620—1650年蕾絲產業迅速崛起,引發了蕾絲時尚在貴族階層的流行。針線蕾絲是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在抽紗和雕繡基礎上發展而來,其純粹用針線按照預設的紋樣繡制而成,在英語中稱為“Stitches in Air”,凸顯了其無底布蕾絲的特點。1665年后,威尼斯的針線蕾絲很快占據了市場優勢,也使意大利蕾絲成為了17世紀服飾時尚裝飾的寵兒。至17世紀末,法國六角網眼蕾絲開始嶄露頭角。由于法國是一個蕾絲消耗大國,加之路易十四一系列保護性政策鼓勵本國蕾絲的發展,以及良好手工織綢、織毯技術基礎的支撐,法國六角網眼蕾絲在沿襲弗蘭德斯棒槌蕾絲纖薄細膩、地花分明特點的同時,其新穎的設計和良好的質量也使法國六角網眼蕾絲很快征服了歐洲大陸,進而迅速席卷全世界,并一直風靡流行至今。


              目前針對蕾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蕾絲裝飾形態的歷史流變、技藝種類及蕾絲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等方面。閆麗潔等[1]、沈雷等[2]對蕾絲的發展歷史及在服裝中的應用與變化進行了論述;王文新等[3]論述了蕾絲與繪畫的相互關系及在當代藝術中的重新建構;肖元元等[4]對蕾絲在提花面料、家居裝飾中的設計創新運用進行了研究。王曉婷等[5]對蕾絲與羅的發展和審美進行了比較。然而,從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角度探討蕾絲發生、發展過程中所依賴的諸多社會、經濟、文化因素,闡明蕾絲變遷過程中的社會功能特征、蕾絲與藝術思潮及社會生活關系的研究等較為缺失。


              藝術社會學是介于藝術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藝術社會學是以藝術活動為主要對象,研究的是藝術產生的社會基礎,藝術活動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發展變化規律等,探討的是不同藝術樣式、藝術風格生成變化的社會根源,以及藝術在具體社會歷史環境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傳播途徑等。蕾絲作為源于人類物質生產的藝術形態之一,其既體現為一種社會意識、文化思潮和審美創造的典型載體,又是一種不能等同于一般繁復勞動的社會物質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將西方早期(本文主要論述的時期為14—18世紀初)蕾絲時尚的發展放置到社會歷史的背景框架中,同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一般因素和特定的王權意識、宮廷生活方式加以關聯,才能更為宏觀、清晰地認識其發展的本質動因,明確不同階段的時尚特征、社會文化價值所在,并且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蕾絲歷史文化研究和設計運用的學術視野,為中國現代蕾絲設計創新體系的建構提供相應的啟示。


              1 從虔誠宗教信仰的物化載體到“人性覺醒”“思想解放”的象征


              藝術社會學十分關注“藝術活動發生與發展的社會條件、藝術活動的社會功能、藝術價值的標準與取向,也涉及藝術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6]。蕾絲作為一種服飾裝飾物,它的發端同樣與其所處的社會歷史情境密切相關。佛蘭德斯(法語音譯為弗拉芒,位于西歐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的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包括今比利時的東弗蘭德省和西弗蘭德省、法國的加來海峽省和諾爾省、荷蘭的澤蘭省)作為中古時期歐洲的一個重要封建諸侯國家,是主要的亞麻產區。11—13世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海外貿易統治權及繁榮的紡織貿易,不僅使它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地區,發展出令人自豪的城市文化,也使弗蘭德斯貴婦的服飾成為了歐洲女裝的范本和英法宮廷時裝趨勢的源頭。上述多種因素都成為了弗蘭德斯棒槌蕾絲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


              13世紀以后,基督教中的西方天主教派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橫跨多個國家的西歐天主教世界,在教會權力達到了巔峰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由基督教組成的大同世界之中的宗教氛圍。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中,14世紀初,富裕的弗蘭德斯貴族女眷,以及修女們憑借著對基督的虔誠、敬畏之心,使用亞麻線、金屬絲編織出與天主教哥特式教堂窗花裝飾極為相似的鏤空織物——棒槌蕾絲,供奉天主教神職人員禮服裝飾之用。當時的各種修道院是宗教刺繡和蕾絲生產培訓的中心,對于生活在修道院的貴族女性來說,刺繡和蕾絲制作是與識字、閱讀、繪畫同樣重要的必學技能,并且居住于此的一些貴族女性還擁有足以支撐制作奢華宗教蕾絲的財富(圖1)。這種充溢著宗教神秘主義和禁欲色彩的手工蕾絲,其產生和發展顯然受到強烈宗教信仰的驅使,以及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中彎曲交錯、繁復綴飾裝飾風格的影響,也是當時社會價值觀在人們物質創造活動中的典型而隱晦的物質體現之一。


              哥特式藝術風格起始于建筑,而后逐漸涉及雕刻、繪畫和各種裝飾藝術之中。然而,不論是彩色玻璃窗飾、袖珍畫,還是金銀飾品、琺瑯或掛毯,他們所體現的崇高威嚴之宗教理念,皆充溢著人們對神圣天堂的憧憬與向往,儼然成為了象征神性特點或宗教意識存在的具體表現。受哥特式藝術風格的影響,早期的蕾絲時尚追求的是理性、神秘、崇高、繁復的審美觀念,是封閉幾何形態疊加[7]的另一種再現。從現存的哥特式蕾絲花邊與哥特式教堂裝飾的比較中,人們不難看出哥特式繪畫和裝飾的基本要素為由直角支配的曲線形態,在兩者形態構成、元素裝飾上都有相似性和關聯性(圖2)。弗蘭德斯棒槌蕾絲的生產、發展及外在形態明顯展現了宗教意識禁錮的存在,“六邊形里包含了四角星”“對角線重疊形成四方形”“以破碎圓弧或圓組成的網絡結構”[8]等充斥在該時期蕾絲紋樣之中。這些幾何紋樣構成的裝飾審美不僅滿足了貴族女眷們觸摸神跡的體驗,也成為了一種宗教教義物質呈現的載體。14世紀的蕾絲織物,一般只用于神職人員的服飾和女性衣領、帽子、手帕等小面積的裝飾,并未成為當時權貴階層服裝裝飾的主流,因而其傳播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局部性質。


              14世紀以后,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興起,之后逐漸擴展、傳播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達到頂峰。其引發的科學與藝術大革命,也導致了神權地位的退縮和自由思想的勃發與盛行。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凸顯人文主義精神,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肯定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的解放,反對迷信神學思想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其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新興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使社會生活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受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威尼斯蕾絲編織技藝及紋樣表現也逐漸開始從宗教的禁錮思想和哥特式藝術風格中掙脫出來,華美輕盈、細膩優雅的世俗特質得到展現,威尼斯蕾絲時尚也輾轉流傳到意大利各地和歐洲大陸。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意大利等國家的經濟與政治迅速發展,藝術領域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人性開始有意識地追求裁剪精致、雍容華貴的服飾裝扮。服裝款式上也出現了矯飾、浮華、夸張的巴洛克風格,以往統一、調和標準的服飾審美觀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的邊飾、繁復的褶皺等矯飾的流行。在服飾材料上除了多使用雍容艷麗的天鵝絨、豪華厚實的錦緞、繁復的緞帶、奢侈的皮毛,以及點綴著寶石與刺繡相結合等裝飾外,在王公貴族、神職人員、上流階層的領口、前胸、袖口、襯衣、長裙的下擺等部位,已開始大量使用蕾絲裝飾,并很快將蕾絲時尚提升至服飾裝飾的主體地位,成為炫耀財富的象征,因此大幅促進了蕾絲時尚在歐洲各地的傳播與蕾絲產業的發展。


              16世紀,意大利開始大量生產亞麻針線蕾絲,其紋樣除了沿襲哥特式的幾何形外,開始出現“世俗化”的茛苕葉、卷草紋、石榴紋、月桂樹、康乃馨、薊草、蝴蝶花、藤蔓植物及各種瓜果等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紋樣(圖3)。這些花卉紋樣不但出現在蕾絲紋樣中,在西方早期的各種繪畫中同樣受到追捧。這種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蕾絲紋樣,打破哥特式時期嚴肅、均衡、靜謐的骨式和風格,紋樣設計崇尚浪漫生動,情感奔放,奢華熱烈,具有強烈“享樂主義”“個性解放”的色彩。在圖3的蕾絲紋樣中,不僅可以見到最具巴洛克紋樣特征的貝殼形、海豚尾形的曲線應用,也可以看到茛苕、卷草、石榴紋樣,而蓮花、十字花紋樣體現一種自由、開闊、輕松的視覺特征和審美指向。另外,意大利的威尼斯蕾絲由于雕繡紋樣與底部網紋處于兩種層面,光線的投影和視覺差別給人一種浮雕式半立體感,故這種蕾絲也被稱為“葉飾浮雕蕾絲”,并成為巴洛克矯飾風格的一種代名詞。


              正因為文藝復興思想及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不管是佛蘭德斯的棒槌蕾絲、意大利的針線蕾絲,還是后期的法國六角網眼蕾絲、比利時梭織蕾絲,在紋樣題材、制作工藝、使用領域等方面都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拓展,并以其細致優雅、輕盈曼妙的魅力成為歐洲王公宮貴族服飾時尚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藝復興對蕾絲發展的影響也表明了新文化并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天主教神權的新文化思潮在蕾絲設計中的另一種傳播(圖4)。


              2 歐洲宮廷生活方式與蕾絲時尚的傳播與拓展


              至14—18世紀的西方歷史發展中,蕾絲時尚與政治婚姻、宮廷生活方式、宮廷時尚,甚至是外交平衡、社交法則等諸多社會現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并從多個方面推進、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革等。這些現象也恰好印證了藝術社會學關于藝術與社會關系互動的學術觀點。不少藝術社會學的學者認為:藝術與社會的每一種互動關系,均是藝術社會學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只有厘清藝術與社會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機理,才能實現藝術與社會學的真正滲透[6,7,8]。而本文以蕾絲為主要線索,對蕾絲與諸多社會現象,特別是宮廷生活方式及互動狀況的探討,正是“將藝術視為一種揭示整個社會典型或一般現象手段”[9]的探索。此外,西方的政治婚姻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各國之間政治、社會、文化信息得以交流的一種特殊途徑,對蕾絲時尚的地域傳播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7世紀意大利的針線蕾絲,對歐洲人來說已經成為“精致、完美”的同義詞,在意大利被視為尊貴的象征,甚至規定貴族子弟在25歲前不得穿戴有蕾絲的服飾,可見對蕾絲的尊崇與珍視[10]。從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兩位女性的婚姻可見,在踐諾上述多種目的之外,對蕾絲在異域的傳播、發展做出了直接或間接的貢獻。1)法國亨利二世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她1533年遠嫁法國后,不僅憑借其智慧與人脈在法國與意大利的政治、文化、藝術交流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1]。其間宮廷內文武大臣都開始熱衷利用意大利蕾絲裝飾服裝及室內環境,借以提高王權的威勢與顯揚尊貴。由于意大利蕾絲本身就價格不菲,再出口到法國就更加昂貴。當時對意大利蕾絲的大量進口不僅造成了法國的財政拮據,甚至使皇室費用都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2)1600年,瑪麗?德?美第奇成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第二位王后,她帶去了為數不少被譽為“編織出來的黃金”的意大利蕾絲,使意大利蕾絲再次成為當時法國最時髦的服飾裝飾品。她還成功游說亨利四世花費重金將當時意大利最優秀的蕾絲工匠聘請到法國,使意大利蕾絲技藝在法國得以傳播,并在17世紀末創造了優雅輕盈的法蘭西六角網眼蕾絲(圖5)。至18世紀,法國蕾絲的技藝和裝飾效果幾乎超越了意大利,成為服飾奢侈品。綜上所述,意大利蕾絲在法國的跨地域傳播、發展正是兩位美第奇家族女性做出的特殊貢獻。


              有人曾稱“蕾絲是為西方宮廷生活而生的”,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似乎這個論點很貼切地敘述了文藝復興以后蕾絲流行的真正社會原因。西方早期蕾絲時尚的傳播、發展及在各國服飾裝飾中的嶄露頭角,幾乎都與西方各國的宮廷生活密切相關。


              16世紀中期,法國人發明了一種輪狀皺領——拉夫領,它以波浪形皺褶呈“8”字形回旋組成一個環形,作為脖頸裝飾之用,成為歐洲貴族獨特的服飾裝飾特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這種拉夫領情有獨鐘,除了它特別適合用于遮掩伊麗莎白一世過于纖細的脖頸外,還切合、滿足了伊麗莎白以服飾表現其王權象征的需求。初期的拉夫領是使用普通輕紗制作,但隨著伊麗莎白一世的極力推崇,奢侈、柔媚的蕾絲很快成為拉夫領制作的主要材料。經過特殊漿化處理呈現放射狀的新型蕾絲拉夫領,并在尖頭處鑲飾的昂貴珍珠,成為了王權的一種象征。拉夫領蕾絲材料的運用不僅使其更具高貴的宮廷氣質,白色蕾絲折射的光澤對穿著者的臉部也起到襯托、柔化的作用,高調張揚了統治階層至高的地位。在隨后的數十年中,拉夫領變化出利用鐵絲支撐在頸后直立成扇形骨架等多種造型,蕾絲材料的使用和款式上也顯現出各自溫婉、卓越的魅力。本文從流傳至今的西方貴族肖像畫中,選取部分圖像,作為研究參考(圖6)[11,12]。蕾絲拉夫領在當時是以階層性和地域性的傳播為主,而有關拉夫領的肖像畫對現在的人們來說則成為了服飾文化的傳播載體。


              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絲綢在法國波旁王朝時期達到頂峰,洛可可絲綢與法國六角網眼蕾絲一起,構筑了法國服裝史上最燦爛輝煌的時刻。纖細輕盈的法國六角網眼蕾絲主要以阿郎松、阿爾丹等產地最為著名,其構圖一般以對稱為主,紋樣主要有百合、玫瑰、睡蓮、棕櫚、康乃馨、卷草紋、茛苕葉等,藝術效果安謐沉穩、細密高雅。與此同時,蕾絲時尚在宮廷生活和宮廷服裝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蕾絲在宮廷服裝中的使用范圍、部位也獲得肆意的拓展。不僅貴族女性用其裝飾在圍領、袖口、衣邊、裙擺和睡衣、睡帽上,男性也用蕾絲來裝飾領、袖、襟邊、長靴和帽檐,教會神父則用蕾絲褶裥裝飾服裝的下擺。


              法國尚蒂利地區還生產一種由黑色羊毛和絲線編織的沒有光澤的黑線蕾絲,烏黑的蕾絲將穿著者的肌膚襯托得光潤柔美。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妃瑪麗·安托瓦奈特非常鐘情這種蕾絲并推崇備至,尚蒂利蕾絲也隨之成為了王室專用蕾絲品種。尚蒂利蕾絲除了用于貴族女性的披肩外,還用于宮廷扇子、遮陽傘、斗篷、帽子等的裝飾(圖7)。


              蕾絲時尚在歐洲宮廷生活及貴族女性中的建構與傳播中,使得很多迷戀蕾絲的貴族女性不惜犧牲家庭生活和財力甘為蕾絲的俘虜,所謂“不顧一切耽蕾絲”[13]就是一種絕妙的寫照。西方早期虔誠的宗教信仰、貴族服飾時尚和宮廷生活是蕾絲產生、發展的社會基礎,也是不同蕾絲品種和設計風格產生的社會根源。蕾絲在不同歷史時期除了高調彰顯王室、貴族的權利和社會階層性的功能之外,也從多種角度折射出諸多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和社會理想與蕾絲的關系,而這些問題正是現代藝術社會學關注和探討的重點。


              3 結 語


              藝術史的研究一般聚焦于研究藝術“內部”的因素,將線條、色彩、構圖等當作主要觀察對象。而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形成了一種以社會現象為主體的“外部藝術史”研究體系。本文運用藝術社會學的視域和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將西方早期蕾絲時尚的發生、發展、傳播放置到西方社會發展的大框架中,從蕾絲時尚與政治、經濟、文化、婚姻等因素在互動關系中加以認知和判斷。多元化、多角度地展現了蕾絲時尚發展與宗教、宮廷生活、政治婚姻等的關聯;分析了蕾絲時尚的風格演變的社會因素、傳播途徑及在不同載體上發展變化的真正歷史動因;闡明了蕾絲時尚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功能特征,以及與社會生活的典型關系。研究表明,西方早期蕾絲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受到基督教氛圍和哥特式藝術設計風格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及宮廷生活也成為推動蕾絲時尚和蕾絲紋樣變革的主要動因。西方早期蕾絲作為一種“超越時間和勞動的最高手工藝品” 和“貴族的織物”,具有特殊使用功能、審美標準。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宗教的狂熱、王公貴族主導的服飾時尚、宮廷生活的奢侈貪婪及等級制度的象征等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 閆麗潔, 吳志明, 陳方芳. 基于西方服裝史的蕾絲在男裝中的應用方式演變[J]. 服裝學報,2019(4): 147-152.


              [2] 沈雷, 吳小藝, 陳赟銀.蕾絲的角色轉變: 從輔料到面料[J]. 絲綢, 2012, 49(11): 51-56.


              [3] 王文新, 王梓煌. 從日常服飾到藝術表現: 蕾絲的符號性特征[J].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20(2): 105-108.


              [4] 肖元元, 葉瑩潔, 周赳. 仿蕾絲浮凸花紋效果提花面料的設計研究[J]. 絲綢, 2020, 57(1): 116-120.


              [5] 王曉婷, 袁宣萍. 羅與蕾絲的發展與審美特征比較分析[J]. 絲綢, 2017, 54(4): 65-72.


              [6] 明海英. 拓寬藝術社會學研究領域[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9-1-28(1).


              [7] 阿諾爾德?豪澤爾. 藝術社會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0: 253.


              [8] 張一. 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筑中的幾何圖案[J]. 藝海, 2011(5): 74-76.


              [9] DAGMAR D. Nathalie Heinich’s Sociology of Art: And Sociology from Art[M]. Odens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2008: 242-256.


              [10] 城一夫.西方染織紋樣史[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1: 64.


              [11] BROWN, B. Art of Embroidery History of Style and Technique[M].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12] ANNA Reynolds. In Fine Style: The Art of Tudor and Stuart Fashion[M].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014.


              [13] 李昕.蕾絲欲望和女權[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 35


            相關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時在線支持
            支付寶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額退款
            东京热无码人妻一区二区av_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_9420在线看免费中文_男人扒开女人下面添高潮

            <em id="j1btr"><nobr id="j1btr"><meter id="j1btr"></meter></nobr></em>
            <big id="j1btr"></big>

                  <i id="j1btr"></i>

                      <b id="j1btr"><dfn id="j1btr"></dfn></b>